新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以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长远决策为根本、以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战斗为主要、以国内军民一心热情高涨的生产建设为动力,共通铸就了抗美援朝伟大战争的胜利。
这场胜利在时隔70年后看来,无疑体现了当时中共中央领导人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时隔多年以后,胡乔木在他的回忆录中也说道:"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 20 多年,记得有两件事是毛泽东很难下决心的,其中一件事就是 1950 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
在我们后来人看来,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扬眉吐气的一仗,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军威,保护了我国的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但实际上,在当时的国内外各种形势、势力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做出抗美援朝的决定是十分不容易的。
在当时多种言论并起,赞同出兵和反对出兵的、党内和党外民主人士的、国际阴谋论和国内统一论等等甚嚣尘上。毛主席并不是个人武断决策,而是经过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体研究讨论作出的决定,会议一连开了三次,才最终决定下来,足以看出这份出兵进行抗美援朝的决定的沉甸甸分量。
在抗美援朝志愿军出兵朝鲜后,毛主席对民主人士周世钊关于国内建设的忧虑,这样子回答道:"不错,我们急需和平建设,如果要我写出和平建设的理由,可以写出百条千条,但这百条千条的理由不能敌住六个大字,就是'不能置之不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短短六个字,"不能置之不理"体现了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抗美援朝问题上的坚定态度,而"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被毛主席这么乐观地道来,充分体现了当时建国初国内高昂的士气以及久经考验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那么关于毛主席的六字理由"不能置之不理",是有着非常充分的国内和国际因素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看。
国际方面:朝鲜战场是美苏冷战的延续
朝鲜战争和新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两者是一个需要彻底区分的概念。前者是朝鲜和韩国为了统一国家和民族进行的内战,后期由于美国的介入,成为了一场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战争。而新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属于独立自主的保家卫国战争。
前者正式开始于1950年6月,而早在1946年朝韩双方已经完全分裂成两个独立政权,进行了紧张的武装军事准备。而1950年4月金日成秘密访苏,得到斯大林的同意之后,金日成回国率先打响了进攻南韩的第一炮,朝鲜战争就此开始。
而"三八线"以南的大韩民国,是以美国扶持的李承晚政权为首的。美国扶持的傀儡政权意在增强美国对于东亚的控制力,通过朝鲜半岛这么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对于中苏二国形成威胁和牵制。
于是我们可以看见,在朝鲜和韩国两方,背后均存在了两个超级大国的影子,是两个超级大国冷战阴云下爆发在朝鲜半岛这个二十二万平方公里的局部战争。
北朝鲜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势必需要通过武装手段向南越过"三八线",进攻南韩。事实上,在美国支持下,大韩民国政府的李承晚集团率先打出"北进统一"的旗号,而北朝鲜在苏联的默许下率先发起进攻,在战争前期也确实打了南韩一个措手不及,一度打到瓮津、开城和松隅里,甚至攻占了汉城(今首尔)。而美国的及其"联合国军"的强势介入,很快扭转了战局,美韩联军强势反攻,一度将战火逼近了中朝边境。北朝鲜这时候才认识到,单凭朝鲜自身的独立军事力量是没有办法实现战争的预期目标的,因此,金日成和朴宪勇联名置信苏联和中国,请求派兵援助。苏联选择不直接干预,隐藏在幕后,一定程度上给予新中国压力,意图使新中国出兵援助。
但在这一点上,不能单纯地以为中国出兵抗美援朝是在苏联方面施压下进行的决策。新中国自成立以来都坚持独立自主,经历过近代的黑暗历史,我们才更能懂得民族独立和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可贵。相关研究认为苏联方面施压主要是来自1956年10月5日斯大林的给毛主席的电报上,但从客观上分析顶多算得上是两国领导人对于朝鲜问题交换意见,而不能单纯靠臆测去猜想苏联凭借其大国地位对于新中国政权颐气指使。
苏联方面在接到金日成的求援信后,对于中国方面的致信,既有对于时局的分析,也有一定军事援助的承诺。再者,从时间上看,斯大林的电报是莫斯科时间10月5日发出,而北京时间比莫斯科时间早五个小时,所以中国方面接到电报的时间应该是5日夜或者6日上午,但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10月5日下午已经作出了出兵援朝的决策。
虽然后来苏联对于空军援助志愿军入朝的承诺没有兑现,但是这也决计不能看做中国抗美援朝的决定是苏联方面压力的产物。从中国的革命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对当时苏共有关中国革命的的问题,凡不符合中国实际的,都有自己的坚持,没有照办,而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中逐渐成长成熟起来的表现。
毛主席所说的"不能置之不理",首先第一点是因为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且朝鲜半岛的地理要冲位置对于中国的东部和东北安全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因此综合考量国际形势,忖度美苏之间对峙的本质,中国出兵抗美援朝便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这件事事关整个国家利益,不能置之不理。
相反,苏联方面此前承诺中国出兵援朝,他们会派遣苏联空军掩护志愿军作战。而在毛主席签发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命令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斯大林表示苏联空军还没做好入朝作战的准备,两个月至两个半月内不能出动掩护志愿军作战。此次和斯大林关于出兵事宜的会谈是周恩来总理负责,在后来,周恩来总理回忆说:"我们问:'能否帮空军?他动摇了,说中国既然困难,不出兵也可,说北朝鲜丢掉,我们还是社会主义,中国还在。'"
而中国却从国际社会主义同盟阵营出发,决心入朝援助作战,不放弃任何一个阵营盟友。毛主席鲜明指出打这一战的理由,"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毛主席战前对于抗美援朝战争和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介入战争的预测,用了一句强有力的话总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也证明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面对装备、物资、技术、理念都超前的对手,同样有着敢于一战的勇气和敢于战胜的信念,而这也是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所说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抗美援朝战争就是新中国的一场奠基之战。
国内方面:国家主权安全和经济建设
这一点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一方面是国家的经济建设。
美国扶持南韩李承晚政权,目的就在于控制朝鲜半岛,占据这个地理要冲,陈兵中国国门,北可以针对苏联,西可以对峙中国,同时其海军能够控制封锁中国东部沿海,如果再加上在台湾扶持的蒋介石政权,几乎都将中国东部和南部沿海封锁透彻,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无疑是最糟糕的状况。
此外,朝鲜内战于6月25日爆发,仅仅隔天26号,美国驻日本的空军飞机和海军舰艇就出现在南韩上空和海域,以掩护美国侨民撤退为名支援南朝鲜军作战,同时派出驻菲律宾
的海军第7舰队侵入中国台湾及台湾领海,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27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发布关于台湾的言论,宣称"台湾地位未定",公然无视二战时签订的《开罗宣言》以及《波兹坦公告》。7月7日,操控联合国理事会议,组建"联合国军",投入朝鲜战场,将原本属于朝鲜南北双方内战性质的战争演变为美国侵略和朝鲜人民反侵略的战争,变成了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8月下旬,美军空军侵入我国东北地区,进行轰炸扫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同时海面上美军军舰也在炮轰中国商船。10月初,美军地面部队越过了"三八线"向中朝边境进攻,将战火烧到了新中国的家门口。
针对此种情况,朝鲜与中国唇亡齿寒,朝鲜作为新中国东面的战略缓冲区,其存在很有必要。另外,东北是全国最早的解放区之一,经济的复苏和建设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而且从其后来作为"共和国长子"的重要地位来说,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一半都在东北,东北工业基地一半在辽东和辽南。美军逼近东北,这对新中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对中国的工业、经济复苏和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假如我们采取消极防御的办法","鸭绿江一千多里的防线,需要多少部队!而且年复一年,不知它哪一天打进来。这样下去怎么能安心生产建设?况且敌人如果将朝鲜侵占了,也不会就此罢手。所以,从朝鲜在东方的地位和前途的展望来说,我们不能不援助;从唇齿相依的关系来说,我们也不能不援助"以上这些话是周恩来总理在1950年10月24日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18次常委会上声明的观点,而这无疑体现了当时党中央对于朝鲜战争以及美国介入战争的实质把握。
因此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这是新中国抗美援朝战争的鲜明性质,和朝鲜半岛南北两方的朝鲜战争有着鲜明的界限。所以抗美援朝战争的总方针、总政策、总目标和中心口号,叫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此外,有一种观点认为抗美援朝战争拖慢了建国初的国内经济复苏和建设,消耗了大量的军费和物资支出,如果没有这场战争,将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作国内建设会更加的妥当。但实际上,经过后来的历史实践证明,抗美援朝战争并没有拖累,而是为进行抗美援朝战争调整了国民经济恢复计划,采取"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统筹战场和国内、战争与建设两条战线。
同时加速土地改革、剿匪和镇压反革命集团的进度,大力开展"三反""五反"和"增产节约"运动,在全社会进行抗美援朝政治动员、人民动员,宣传相关方针政策,在全社会形成了热火朝天的抗美援朝大生产援助,从而有效地扩大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积极影响,降低了战争的负面影响。
截止到1925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就宣告完成,工农业生产水平均达到战前历史最高水平,随着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和大型工业优先发展,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国家财政状况根本好转,收支平衡,1951和1952年连续两年财政上都有结余,没有赤字。以上种种都说明,抗美援朝战争除了在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方面"不能置之不理"之外,在经济建设方面,外来侵略使得国内能够万众一心,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空前提高,齐心协力搞建设,这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也是非常有益的。
美国军事史专家赫尔姆斯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显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共产党中国已成为一个可怕的对手。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在这之后,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尝试做有损中国利益的举动。
六七十年代,美国发动越南侵略战争,美军的地面部队一直不敢越过"日内瓦停战协议"规定的北纬17度军事停火线。而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中国带给美军的关于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惨痛回忆,借用当时美国约翰逊政府国务院主要官员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考虑过中国干涉的可能性。我们肯定是非常深刻地牢记鸭绿江的教训"。美国永远记得是新中国这个刚刚崛起的国家,让骄傲的美国人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和失败。而这便是毛主席所谓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为我国赢得了数十年的稳定和平发展时期。
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安全方面,出兵朝鲜抗美援朝经过前文分析,已经证明是具备国际战略眼光的英明和果断决策,有效地冲破了美国在中国东部和南部沿海构建封锁包围链,以朝鲜半岛、台湾和越南三个方向,三把尖刀插入新中国使其不断流血虚弱的恶毒图谋。但是后来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分析,有不同的意见指出,抗美援朝的决断阻碍了当时对于台湾的解放战争,从而使得这个问题一直绵延至今,无法解决。中国解决了东北边境的领土完整和安全问题,却对东南方向的台湾岛、对美国扶持的蒋介石政权失去了最有利的解决机会,恶化了中美关系,使得原先美国一改此前承认台湾是中国内政问题的态度,加大了解放台湾的难度,因此不能算是一场胜利。
对此种疑问,毛主席的六个字"不能置之不理"已经足够解答了。
首先,"不能置之不理"是对于抗美援朝不能置之不理,这不是我们率先挑起战争,影响且恶化了中美关系,而是美国一开始就已经将矛头对准了中国,企图如同二战时日本的东亚战略一般,以朝鲜半岛为跳板,谋求针对中国的机会。抗美援朝是我们被逼应战的一场战争,我们热爱和平,但也不怕强暴,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在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情况下,显得极度险恶。
对于抗美援朝"不能置之不理"并不代表着不对台湾发动解放战役。在抗美援朝时期,国内不仅加快了经济复苏和建设,工业也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升,而且对于土地改革、剿匪和清楚各种反动势力的行动也表明了党和政府对于不同战线的投入精力有着深度的把控。
而早在抗美援朝战争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就已经试图通过跨海作战,武力解放台湾,但是却因为空军、海军力量的薄弱和不成熟,却反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949年10月解放军金门战役的失利,当时在没有美军介入情况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战三昼夜,近乎全军覆没,却没有取得战役的胜利。虽然后来吸取了教训,接连取得了海南岛、东山岛、一江山岛的解放行动的胜利,但毫无疑问,在当时情况下进行跨海作战,短期内收复台湾的想法还是不成熟的。
而将收复台湾的可能寄希望于美国的态度,这无疑是一种倒退。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完成了第一个历史任务,即取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任务。而党和人民的宝贵经验就是必须坚持独立自主,永远保持自身的话语权,要用自己的奋斗去实现目标,寄希望于帝国主义列强更是不可靠。
建国初,毛主席访问苏联,新中国如此一个东亚大国,在当时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而美国为了拉拢新中国,抑或有着离间中苏两国的图谋在内,时任总统杜鲁门也提出过放弃台湾、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的说法。
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在朝鲜内战爆发的第二天,美国就已经派军朝鲜,同时驻菲律宾的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了台湾海峡,意图拖住中国的军事力量,阻挡中国对于台湾的解放行动。从美国如此赤裸裸的欺诈嘴脸看来,也就不会奇怪他在后来公然违背二战时签订的《开罗宣言》和《波兹坦公告》,宣称"台湾地位未定"。
因此综合以上情况,在当时我国海军空军力量薄弱、美国意图扶持在台湾的蒋介石政权对于台湾政权两面三刀,甚至最后出兵干预中国对于台湾的内政问题,美国的险恶用心犹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我们在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性和正义性做出评价时,不应将台湾问题同时并举,形成因果关系,事实上二者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反而是抗美援朝的胜利,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君威,打出了大国的地位,使得美国对于台湾问题收敛了许多,而这从其七十年代侵越战争中始终不敢越过北纬17度军事停火线,怕引来中国出兵干预的心态中就可见一斑。
因此,毛主席所说的"不能置之不理"是对于国际形势的综合考察,对美苏冷战两极心态、底线和本质的深刻把握,对于国内建设和稳定的两手把控下做出的掷地有声的决断。在那个国际局势纷繁复杂,国内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环境下,做出如此决断,用"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应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体现中国人民正气,符合中国人民最广大利益,出兵援朝的决策也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和赞许,有力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
发布于:天津市